|
“以銀材料為主的導電纖維技術的開發及應用”項目取得重要進展2022年7月7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組織召開了由山東康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東華大學和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共同承擔的“以銀材料為主的導電纖維技術的開發及應用”項目鑒定會,鑒定委員會認為項目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項目研究成果簡要介紹如下:
一、項目研究背景 可穿戴設備已應用于功能化或智能化服裝,賦予了它們溫控、信號或數據傳輸及電磁輻射屏蔽等功能。導電纖維是實現這些功能的基礎材料,但是導電纖維的生物相容性、穿著舒適性、功能穩定性仍是亟待攻克的關鍵技術;诩{米銀材料導電纖維成本較高、生物相容性差且力學性能不高,而碳材料導電纖維的電導率不及導電銀纖維。該項目開發了一系列以金屬銀材料為主、MXene等新型導電材料為輔的高性能導電纖維,在提高纖維導電性能的同時,通過降低導電填料的用量、增加分散性與取向性,使其兼具良好的力學性能和較低的加工成本,通過海藻纖維的進一步改性得到了一系列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穩定性的導電纖維產品。 二、項目主要創新點 項目突破了連續化磁控濺射銀導電纖維防污染制備關鍵技術,基于濕法紡絲技術,制得耐久、耐潮、高強海藻酸鈉復合導電纖維,通過多級褶皺結構設計實現了導電纖維良好的彈性,集成了柔性互聯導線的生物友好、電磁屏蔽、防霉抗菌等功能,滿足了智能可穿戴制品對導電纖維安全舒適及穩定性的迫切需求。項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件,實用新型專利6件。 三、項目產業化及應用情況 項目建成了年產150噸的導電纖維生產線,所開發的導電纖維已實現產業化應用,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四、項目成果單位介紹 山東康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擁有自主研發和生產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致力于推動銀纖維等功能性新型紡織材料的研發、生產、銷售及全球產業化應用。產品涉及銀纖維材料、海洋新材料、環保過濾材料、改良染整工藝、環?山到獠牧、阻燃材料、醫用材料、金屬新材料、柔性導電材料、醫養健康類產品、智能穿戴、功能紡織品等領域。公司自建4500平方米功能紡織材料研發中心,建有特種紗線生產線、功能性面料生產線。公司通過核心技術已與各大品牌建立了合作聯盟平臺,打造了防輻射服、導電系列、銀系列等產品。公司現已獲授權發明專利6件,實用新型專利11件,尚有4件發明專利在報審中。 東華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國家“雙一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學校擁有6個博士后流動站、10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7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55個本科專業,學科涉及工學、理學等九個學科門類。共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上海市一流學科,1個上海高校Ι類高峰學科,同時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個省部級科研平臺,2個國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國家大學科技園。 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舉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代管,是全國紡織行業權威的信息咨詢研究和服務機構,也是全國紡織行業最大的綜合性研究與公共服務機構。中心在政府機構改革和國家科研體制改革過程中誕生,由原中國紡織總會信息中心、中國紡織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紡織總會紡織產品開發中心、國家紡織工業局統計中心四家機構重組而成。中心長期致力于推動行業發展與轉型升級,促進紡織科技與文化創意的傳播與應用,助力紡織產業與時尚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信息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提升國內紡織服裝企業的產品水平、市場地位與國際競爭力。 |